浮生物語    來文共賞    文化采風    隨筆散記   

 

 

& {臺灣的民謠{

   

    [民謠] - - 是文化傳承的產物,是人類抒發內心情感的工具,世界上各地的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民謠音樂旋律與節奏

  

    灣的語言,因受沒有文字的影響民謠發展較晚,但不論是福佬、客家或是南、北管樂曲,均受鄰近中國五千年文化的薰陶,尤其是受中國古代文學的洗禮,在民謠歌詞中經常與詩、經、詞、曲等緊密相結合,充分反映出中華傳統文化的薈萃精華

  

    史學記載,臺灣原為獐癘之地,臺灣之開發端賴先民來台刻苦經營,慢慢建立起家園,這種精神藉著中國文化的渡海傳承,漸漸的融入先民的生活中,也漸漸的發展出臺灣的特殊民謠風格

 

    數百年來,臺灣各地先民流傳下來的歌謠極為豐富,內容包羅萬象,舉凡民間故事、道德信仰、家庭倫理甚至男女情愛等等皆為歌謠的主要題材,充分反映出先民們堅忍、順應、進取、樸實的性格

 

    老祖先們蓽路藍縷的生活,面對著飢餓、疾病、苦難、疲憊與折磨,他們樂天知命破荊棘、開山林,常於閒暇之時哼著民間流傳的小調,藉以抒發慰藉困苦的生活,這些民間小調充滿著鄉土情感、真摯純僕,久而久之漸漸地形成一種帶著濃郁鄉土氣息的特殊民謠風格,且代代相傳下來

  

    距今一百多年前灣淪為日本軍閥統治,當時臺灣的民謠受到日本殖民地政治的影響起了很大的變化,許多創作歌謠多以無奈、哀傷、憂怨的方式表現。臺灣光復後大陸政府遷台,中國式的流行歌曲取代了日式臺語歌曲,爾後緊接著美國通俗歌曲進入我們的生活,短短幾年很快的征服了年輕一代的知識青年,臺灣民謠則被當時所謂的[知識份子]輕蔑為低俗的民間歌曲,[臺灣民謠]再次走進悲痛的黑暗時期

  

    民國六十年代,終於有人發現中華文化的重要性,一群有心人士開始尋找快被遺忘的中國民歌(包括台灣民謠),他們蒐集資料、訪問、整理研究,並成立各種樂團到各地演奏(唱),為台灣的民謠開啟了一扇光明的大門

 

    天,走到世界各地經常可聽到國際知名的樂團演奏(唱)臺灣民謠,如[高山青]、[望春風]、[丟丟銅仔]......等並獲得很大的迴響,臺灣的民謠已走出陰霾,臺灣的民謠音樂已走上世界舞台

  

    回顧臺灣民謠的歷史,歷經荷蘭人的管理、日本人的統治以及光復後西方文化的影響,在坎坷中一步一步慢慢地走來,確仍保有其獨特風格、節奏與調式其[豪邁率直、溫和柔順、達觀樸實以及冒險向上]的特質與精神,已成為臺灣音樂倫理在以中華文化為中心的亞洲民族生活圈中,佔有一席重要的地位

      ...

      ... ...

      ... ... ...     &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