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泰雄

  入夜後當大地正由喧囂歸於沉睡之際,天空卻不甘寂寞地施放著大自然的煙火,上演著一場精彩的閃電交響樂,隨著燦爛耀目的閃光凌空照耀,漫漫長夜中攝影者雖忍受著飢寒,更癡癡地等待,惟當閃電由高空瞬間揮舞向地面時,位於山之癲鎖定目標的攝影者,隨著光芒萬丈的嘉年華會,揚起陣陣驚嘆與歡呼。皇天不負苦心人,終於「抓住剎那,留下永恆」獲得了豐盈的成果,這份震撼內心的喜悅與成就感,彷彿擁有了天地與世界,您可曾親身經歷與體驗,這份無法言喻的快感嗎?
 
一、閃電常識

  閃電是地球上最強的一種電力,它持續最短的時間可能只有幾百萬分之一秒,但電壓卻高達幾億伏特,溫度甚至超過6000℃,具有十分驚人的破壞力;據統計地球上平均約每一秒鐘會發生100次閃電,全球每天閃電之次數超過一千萬次,僅以美國為例,每年死於雷雷殛者約有400人,傷者超過1000人。此外,美國夏季約有7000次森林大火是由雷雨所引起,火險公司幾乎每年都要付出高達數億萬美元以上的賠償款金,可見閃電對人類造成的危害,的確是頗具有威力的。

  閃電雖然會對人類帶來或多或少的災難,惟卻很少有人注意到雷雨中的第一次閃電,能從空中放出含有「氮素」的「亞硝煙」,它是植物生長在土壤,所必須供應的養份,對於植物之成長具有極正面的意義與價值。
  地球經常發生閃電的地方,大都集中在熱帶區域,通常閃電都夾雜在雷雨中,其發生的時間多半在下午三點前後,因為那時候地面的空氣特別炎熱;而全球閃電雷擊次數以巴拿馬一年中至少有200天以上會下雷雨居首位,而法國則不到25天。
  雷雨時刻,我們所看見那在天空閃亮的光芒,總認為它是由天上往地下閃耀,實際上卻剛好相反,因有閃電的光速太快,每小時可高達2200萬英里,行進的速度為子彈三萬倍以上。因此,眼睛往往無法追蹤所發生的視力幻覺,當看到閃電時,它早就離你遠去,如果不幸真有一道閃電擊中了您,或許您將永遠也不會知道。
  光在空氣中每秒鐘可走30萬公里,如此高速一秒鐘可以繞行地球的赤道七圈半,聲音在空氣中每秒鐘約走340公尺,只有光速的90萬分之一。若要計算發生之閃電距離我們有多遠,只要測量電光與雷聲之間的距離,即可算出閃電的遠近,通常音速行進速率為每英里需時5秒鐘,若聲與光之時隔為15秒鐘,那您所在之位置與雷電相距約為3英里。
二、閃電形成
  雷雨是由「積雨雲」所發展出來的一種天候氣象;當潮濕的溫暖氣流從地面上升,形成了烏雲,上升時空氣冷卻,凝結之水氣便逐漸變成了積雨雲,這些如同巨大花椰菜的雲,高度可昇達5萬呎,是由億萬顆微小的結晶冰所組成,其包含之水份會多達30萬噸以上,當看到這種徵兆時,即知一場大雷雨就要發生了。

  「閃電」之形成與積雨雲內部正負電場的建立關係密切,雲之頂端多帶正電,下端帶負電,而在雲底除了上升之氣流較強區域帶正電外,一般靜止的氣流都帶負電,地面感應則有正電,而閃電之發生是帶著負電從雲底向地面送行的。由於空氣之對流,當兩極電荷在區內形成摩擦的壓力大到可以衝破絕緣的空氣時,便會發生穿越空氣層的放電現象,我們稱這種現象為「閃電」。通常其溫度可達10000℃至20000℃之間,在如此高溫下,不僅水滴會立即汽化,空氣本身也迅即膨脹,而閃電一過空氣又急速冷卻收縮,如此熱漲冷縮便使得空氣產生劇烈的振盪,經過長距離與多次激烈反射影響,發生巨大的聲響,傳到我們耳膜的便是陣陣震耳欲聾的「雷聲」。

三、拍攝時機
  台灣地處亞熱帶,為典型的海島型氣候,不論山區、盆地或平原,晝間日照充足,午後更達極盛,由於氣溫對流效應旺盛,自然形成「積雨雲」而導致雷雨之發生,因此,每年春末至盛夏之際,都很容易見到閃電的蹤跡。而全台雷雨出現最多之月份,通常為七月份,六月與八月則居次。
  閃電發生之時機並非完全是在傾盆大雨的時刻,夜間縱然晴空萬里,滿天星斗,遠處的「積雨雪」卻仍然會有閃電,此種情況在高山上極為明顯。若雷雨時在戶外拍攝閃電,將相機直接曝露在雨中,不僅攝影器材會受到嚴重傷害,閃電不易拍好,入身安全亦受到威脅,故最好能選擇「雷聲大雨點小」,或完全無雨打「乾雷」的時間,為拍攝閃雷之最佳時機。
四、閃電方向

  許多攝影同好們拍攝閃電時會存疑,天空之遼闊,如何在夜間能知道閃電將在何處發生?又應如何才能捕捉住它的蹤影呢?其實只要稍微用心留意觀察,即知閃電甚少在整個晚上都有,它也幾乎很少會同時來自四面八方。由於閃電之頻率與區域幾乎都有「規律性」,所以按下快門之前,必須先觀看當時閃電經常出沒的方向,只要攝影者肯付出一些愛心與耐心,靈活運用「守株待兔」以及「時間換取空間」之戰略,鎖定目標,就必定會有所收穫。

五、曝光控制
  拍攝閃電之器材並不複雜,操作上也不比一般攝影困難,除要有穩固的三角架外,相機更要與快門線搭配,只要能將快門設定在「B」,在無前景之情況下,焦點可置於無限遠,依鏡頭類別運用適度之光圈,即可行長時間曝光。
  閃電的光輝與色彩亮度均呈現不規律之變化,通常紅色或橘色的閃電光線較弱,而帶藍色與白色之間電則光線較強。
  影響閃電線條之粗細,取決於光圈大小與鏡頭焦距長短,若使用小光圈或廣角鏡頭拍攝,閃電線條很細,反之,改以較大的光圈或長鏡頭表現,其線條則必然較粗,為使閃電能具有超視覺之震撼力,通常光圈宜盡量設定在F4Fll之間拍攝,彰顯其優美飛舞交織的旋律。
  有些攝影同好誤以為閃電光線甚強,害怕曝光過度,而以黑布遮擋鏡頭,俟具閃光時才將黑布掀開,這是絕對錯誤之拍攝方式,因為攝影者之任何動作都絕對無法比光速快,所謂「迅雷不及掩耳」即是這個道理。
  其實拍攝閃電曝光上絕非想像中的困難,由於拍攝時攝影者絕不可能精確預測閃電發生之時間或區域。因此,在無月亮之夜晚,按下快門後必須目視所框取的區域,若閃電始終在所框取之範圍以外閃光,則不可能會產生曝光過度的現象,可將快門保持打開狀態繼續曝光,直到閃電出現在所期望之空間時才將其關閉,若感覺其閃光之位置不甚理想,同一張軟片亦可依閃電之亮度行約24次重複曝光,只要閃電不在畫面中同一個區域閃光,自然也就不會有曝光過度之困擾。因此,曝光時間長短之拿捏,並非完全取決於光圈之大小,最重要的乃視是否已經拍攝到閃光;惟若當晚月色皎潔,則應特別注意曝光時間之控制,以防止天空因長時間曝光而產生過度現象。

  拍攝閃電也因所在場合的不同,呈現迥異之表現方式。若在高山上拍攝閃電,雖安全性比平地低,然卻比較容易拍攝,因為地面之景物—山頭,通常均為黑色,故不論曝光的時間或長或短,只要攝影者經觀察後預判閃電較可能發生的方向耐心等候,當閃電出現在所框取之範圍內,畫面中已確實達成閃光之需求即完成大作,除非閃電始終在畫面上之同處一處閃光,否則不必擔心是否會有曝光過度的問題。

  城市拍攝閃電則與山區完全不同,乃是地面景物之強烈萬家燈火稍微不慎即容易曝光過度,因此,曝光時間之拿捏比山區稍微困難,按下快門之前,首應先完成地面景物的測光,若在曝光時限內所框取之畫面已發生閃電,可依正常曝光關閉快門,惟若所框取之畫面經長時間曝光,雖尚未出現理想的閃電,然地面之景物曝光卻超過軟片「寬容度」所允許的時間範圍。如此畫面將視同失敗之作品,應即刻將快關閉,重新以另一張新軟片實施曝光,否則天空之閃電雖然優美,然地面不慎曝光過度,則依舊功虧一簣。為避免此現象之發生,必要時可以黑色卡紙遮擋地面景物,遮擋時要必須輕微晃動,以免留下明顯的痕跡,直至所需求的閃電出現在畫面上時,再將快門關閉完成曝光。

六、鏡頭運用

  表現閃電時,鏡頭之選擇對於畫面框取與構圖實具有舉足輕重之影響;若以標準或廣鏡頭拍攝,因其攝界寬廣,雖然拍到它的機率很高,除非當時滿天都是閃電,惟卻因其在畫面中所佔比例甚小,而顯得構圖鬆散,無法表現出閃電之磅礡氣勢。反之,長鏡頭之攝角狹窄,雖然此較不容易框取到它,但運氣好時小小的閃電卻可將其拍得充滿畫面,而非常害易顯現出它超視覺的震撼力與氣勢,至於應如何活用鏡頭?則有賴攝影者之睿智與抉擇。

  依筆者多年之實戰經驗,拍攝閃電幾乎從未使用過廣角鏡頭,尤具經常作好運用80200mm之間的鏡頭來表現,雖如前所述,捕捉到它的機會不大,惟若運氣好時,只要在一不小心的狀況下櫃取到那道閃光,閃電將更能展現具淋漓盡致的耀眼風采。
  特應注意之事,乃是使用長鏡頭拍攝閃電時,必須考量地面與閃電搭配的景物中是否有前景?若然,則應考量「景深」之清晰區域與範圍,必要時寧可採取小光圈表現,以避免畫面中該清晰之處,卻呈現模糊不清的缺失。
七、雲前後閃
  拍攝閃電時其閃光雖然強烈,惟若閃光只是在「烏雲之後」閃,閃的次數再多也沒有用。若此,畫面上則只有雲彩而沒有「光」,最多也只是抓住整片高色彩的雲罷了!故詮釋閃電作品之成敗關鍵,應視所框取之範圍內是否有閃「光」出現,唯有確實目睹「雲前」有閃電交會,且閃光必須在所框取畫面中所期望之最佳位置,方將快門關閉,才算真正完成大作。當然,這一切並非完全操之在我,而否拍到好作吊,更看老天爺是否肯賞臉給面子,並加上一些運氣因素了!
八、表現方式
  表現閃電時通常畫面中很少只拍攝天空的閃光,地面環境說明之景物,亦必須做明確交代,如此方能讓觀賞者知道閃電究竟是在何處拍攝。

  由於閃電在天空中捉摸不定,故欲使其在畫面中之構圖與曝光均十分正確。的確不是一件非常容易之事,更別奢望其在「黃金構圖點」上閃光矣!因而表現方式上除可採取地面景物與閃電一次拍攝,亦可運用「重複曝光」或「疊片」等方式處理,如此不僅可以最理想的安排與設計,營造氣氛並增加畫面美感,又可增加成功的機率,只要在製作上合情合理,毫無破綻,仍然可以創作出具有水準的閃電佳作。

九、安全原則
  本省高山夏季午後雷陣雨頻仍,偶爾也會傳出人畜遭受雷擊或森林火災的訊息。由於人體、三腳架或攝影器材都是良好的導電體,夜間在山區拍攝閃電時,除不可掉以輕心,更應注意自身安金。攝影者熱愛藝術固然可喜,拍到好作品雖然非常重要。但卻絕對不可「為藝術而犧牲」。必須建立一切以「安全」為重的基本觀念。
  拍攝閃電選擇攝影點時,宜盡量避開如高爾夫球場等空曠地區以避免雷擊:若附近沒有建築物可以躲避時,應遠離孤立之樹木、水塔、山峰、尖塔、旗桿、電線桿等高聳與尖銳的物體,更不要接近金屬圍牆或各種金屬管線。若在空地不得已時,宜盡量將身體蜷曲,或就地使姿勢放低,盡可能將身體面積縮至最小或平躺在地面上,直到風暴過去。
  山於摩天大樓之鋼骨能將電流導入地下,為避免攝影器材與身體受到閃電侵害,雷雨時若在市區拍攝閃電,最好能在高大鋼骨建築物中,從窗戶內向外拍攝,除可確保身體乾燥,減低遭受雷擊之威脅,至少不致淪入「落湯雞」的窘境。
  烏黑的天空中,光芒四射的閃電,飛舞交織著,彷彿是大自然在施放煙火,絢爛奪目,富有魅力,又像是舞姿曼妙的精靈。拍攝閃電或許對於許多攝影者而言都是一頂新鮮有趣的嘗試,您只要能把握住拍攝時間,並略為懂得一些基本的攝影技巧後靈活運用,充分發揮,捕捉閃電則絕非想像中困難之事。惟不論攝影同好們的技藝再高超,閃電具雷霆萬鈞之勢將會在何時?何地出現?這絕對是人們無法掌控的,因而更增加了表現閃電時之困難性,也使得攝影者總是在「既期待,又怕受到傷害」的心情下,靠天吃飯。不過拍攝閃電在夜間攝影中,的確是十分具有挑戰的題材,如果您能在忙裡偷閒時投入一些心力,或許當捕捉到那善變而又極富戲劇性的閃電作品時,必定更能真切體驗到那種會讓人興奮好幾天,連「做夢都會笑」之情境吧!

 回上一頁